列表 / 文章详情
2021-08-03 来源:成都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成都党史一百年 || 第五十三期:敢为人先,探索改革发展新路径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次会议确定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从此,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

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中国人民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推动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西南腹地的四川成都,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一贯的“敢为天下先”的姿态领时代潮流,一路高歌猛进。

成都的提督街,是清代提督衙门的所在地。时至今日,也是车水马龙的黄金地段。90年代初,当高达上百米、34层的蜀都大厦在这里建起时,便成为当时成都的标志性场所:玻璃幕墙气派而现代,楼顶的旋转餐厅时尚而新潮。而令成都人骄傲的,还有这座大厦背后的故事。1980年,新中国第一只股票“蜀都大厦”在成都诞生。所以“蜀都大厦”股票的诞生远远早于大厦的落成,或者可以说,正是为了建起这座“西南第一高楼”,才有了新中国的第一支公开发行股票。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之风吹入成都,如何沟通地方产品流通渠道、活跃市场、促进生产方式发展、采用一种什么样的所有制形式来为地方产品的流通提供一个窗口成了政府酝酿改革的头等问题。1980年初,成都市经委向市政府递交了一份关于建立“成都市工业展销信托股份有限公司”的请示报告。这份报告提出:“公司是由各集资合股的股份公司组成,公司资金按入股自愿的原则。公司的资产属于投资的各单位集体所有,任何单位不得平调或侵占。公司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由此,一个新潮的名词“股份制”在成都传开了。

1980年,成都市工业展销信托股份有限公司为修建蜀都大厦,对外公开发行股票,每股1万元。蜀都大厦一名老员工回忆说,当时募股被视作“乞讨”,但最终,募股人员还是筹到了第一笔的1300万元股金。

这是1949年后,我国的第一例“股份制”样本,到了1988年,四川省已有36户国有大中型企业和15户企业集团进行股份制试点,其中部分企业也开始发行股票。1991年以后,股份制试点迅速扩大,发行股票、股权证的企业随之增加。

四川省证券期货业协会会长郑晓满认为:

蜀都股票见证了四川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记载了四川乃至中国经济体制变革的历史。四川资本市场是全国起步最早者,它似一面镜子,既映照了四川经济发展的波澜壮阔,也折射了中国资本市场的跌宕起伏。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浪潮逐浪而行。在这股蓬勃涌动的热情中,还有一个抹不掉的名字,这就是“红庙子”。它是中国资本证券史中的浓重一笔,也成了不少老成都人的难忘记忆。

红庙子,是成都市中心一条200多米长的小街,因街上曾有一座红色的寺庙而得名。1992年初,红庙子街上出现了成都第一家证券行——四川金融市场证券交易中心。从此,这条原本清静的小街,开始热闹了起来。

1993年年初,据统计数据显示,仅仅每天在红庙子这条街上参与交易的人数就达到了上万人,几乎所有四川公司所发行的股票、内部股权证都陆续进入红庙子市场,甚至债券、股票认购收据都在市场上交易,品种最多时达七八十种。

人们都不晓得啥子叫股票,但通过这个事情就觉得能够赚钱,这个地方是南北巷的,比如我在东边买了一张股票,在人群中挤过去,到那边去,可以赚500,甚至赚1000都有可能。

说话的这位叫李华成,成都资深股民,见证了红庙子最初的火爆。他回忆说,当时手持股权凭证的人们三五成群地开始往红庙子街聚集。从最初的寻求股权变现,逐渐演变成一场轰轰烈烈的民间自发股权交易热潮,不少的人在这里挖到了人生第一桶金,也有不少人,在这里尝到了人生最大的失意。

红庙子现象,后来也被经济学界视为“四川股票复兴运动”。在红庙子一级半自发交易市场出现之前,虽然四川的股份制改革一开始就走在全国前列,但也仅限于发行法人股和内部职工股。而“红庙子”的横空出世,就像一个涡轮,搅动了这潭水,让那些从前流通困难的“股权证”迅速流转,各类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的热情空前高涨,川内股份制改造的被动局势即刻得到扭转,客观上推动了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四川企业股份制改革的进程。

在成都探索改革发展新路径的历程中,还有一个名字,不得不提,那就是农科村。这是中国农家乐旅游的发源地,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样本。

早期的农科村,就是一个沿袭农业的中国传统乡村,并无特别之处。直至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这个小村庄。当时,农科村大搞实验室、花果园,开始了苗木种植培育,开启了农业结构调整之路。当其他地方仍处在“地要种粮”的模式下,农科村已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花卉种植专业村,为后来“农家乐”的出现奠定了环境基础。

后来随着花卉苗木的种植和销售规模越来越大,时常有不少外地客商到农科村挑选苗木,洽谈生意。此外,周末也有许多成都市民前来游玩赏花。为解决一些远方访客的就餐问题,当地农民便提供用餐,商人和游客们主动支付一定餐费,久而久之,村民与游客之间心照不宣,约定俗成。这种非主动经营行为便是“农家乐”最初的萌芽。

在发现村里的旅游人数不断增加后,1986年,经营花木生意的村民徐纪元从中看到了机会,大胆创新,索性将自家的农家院落打造成接待点,专门为游客提供“农家饭”和住宿等服务。由此,徐家大院——中国第一家“农家乐”在农科村诞生,创造出了休闲度假旅游的新模式。

“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徐家大院与众不同的休闲方式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游玩消费,并引来全村效仿。每家每户兴办农家乐,“一户一品,一品一景”。一时间,农科村名声大噪,成了名副其实的度假村,率先打开了乡村旅游的大门,被誉为“鲜花盛开的村庄,没有围墙的公园”。1998年顶峰时,全村共有200多家农家乐,生意红火,村民日子富裕。2006年,国家旅游局将“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的称号,授予了农科村。

十一届三中全会将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向中国的四面八方。迎着号角,成都秉承着与生俱来的创新基因,乘着春风,一步步走向焕然一新的模样,为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打下了坚实基础。

来源:成都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