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表 / 文章详情
2021-09-06 来源:成都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成都市共建幸福美好公园城市低碳生活”专题解读



微信图片_20210906092540_副本.jpg

秉承人与自然和谐、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理念

市委市政府通过建设公园城市的

大美形态重构了城市与我们的连接

人是城市的目的和尺度

而公园城市承载着

成都城市发展的形态和模式

以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为统揽

高质量推动“幸福美好十大工程

高位开局、全面起势

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助力成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从今天开始,将开启

“成都市共建幸福美好公园城市低碳生活”

专题解读

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

科学逻辑、建设成就、

方向及实现路径四个方面出发

为你全面解析此举背后的深刻含义

第一部分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科学逻辑

↓↓↓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明确提出“支持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要求“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财委第六次会议上明确提出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时强调,要发挥成都中心城市引领作用,加快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将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增强成都创新主干和极核功能,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创新策源地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落实国家战略、培育竞争优势、促进城市发展、惠及万千市民,成都市委召开十三届九次全会,并通过了《中共成都市委关于高质量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高水平创造新时代幸福生活的决定》。这一系列的决策部署意味着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已上升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一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国家探索新发展理念践行之道的重大举措;也标志着成都的公园城市建设已从自主探索到国家使命,从生态建设治理到生态价值创造,从城市功能品质提升到全面示范引领带动,充分体现了中央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以及对美好生活和幸福家园建设的高度重视。站在国家战略高度上,贯彻新发展理念,形成新发展示范,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成都勇当新发展理念的坚定践行者和公园城市的先行示范者,始终走在我国发展的最前沿和时代的最前列。

推进成都绿色低碳城市建设、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无疑是其中重要一环。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是成都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基础框架下的独特定位。在近两年的示范区建设实践中,成都市在顶层设计、生态价值实现、优化空间布局以及营城模式革新方面做出了诸多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案例。成都面临的重点任务包括:建设具有可复制性公园城市“示范区”以形成“示范群”,不断优化双城经济圈空间格局;强化成都极核中心地位,更好发挥对双城经济圈的集聚与辐射作用;立足成都特色产业,发展新兴产业,通过错位发展促进双城经济圈产业融合;创新公园城市生态价值转化机制,共创双城经济圈绿色“三生”空间;加强成都交通互联互通,引领双城经济圈对外开放迈向新高度。公园城市代表了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以创建公园城市示范区为契机,成都市能够进一步全面提升城市品质,激发城市活力和发展动力。

一是建设低碳城市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如果只是GDP、人均收入上去了,最后空气、水、土壤、环境质量都有问题,那就不能称之为全面小康社会。成都作为“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首倡地和“公园城市”首提地,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建设低碳城市和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结合起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筑牢关键一环。

二是建设低碳城市要始终遵循城市文明的演进规律。无论从历史经验还是现实意义来看,都应当将保护生态、顺应自然作为发展的基本准则,明晰城市生存与发展的科学路径,推动实现城市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三是建设低碳城市要深刻彰显美丽宜居的公园城市理念。从地理区域来看,国家之间、城市之间已前所未有地紧密联系在一起,任何一个地方生态环境被破坏,都可能对周边乃至整个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损害。从时间尺度来看,不顾资源环境条件的无序发展和过度开发,会带来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问题,损害的是城市未来发展前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既是成都的职责,也体现了成都的担当。成都市必须肩负起造福子孙后代的历史责任,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应当大力倡导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城市理念,务实开展低碳城市建设合作,共同建好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让子孙后代能在公园城市里“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四是建设低碳城市要深入探索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路径。从学术和理论层面上来看,低碳城市建设是一项统筹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社会的系统工程,通过研究以人为核心的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动态以及系统组成成分间、系统与周围生态系统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优化系统结构、调节系统关系、提高物质转化和能量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修复受损退化生态系统、提升生活品质,实现城市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存在与发展状态皆优,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从实践路径来看,必须坚定不移走产业结构优、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影响小、质量效益好的可持续之路,既要满足市民对城市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美好生态的需求,满足人口、能源、产业、环境等良性循环、生生不息,还要给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空间,使满足子孙后代需求的能力不受到破坏,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部分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建设成就

↓↓↓

01

公园城市支撑体系初步构建

成立公园城市建设发展研究院,连续举办两届公园城市论坛,发布公园城市成都共识,出版《公园城市——城市建设新模式的理论探索》《公园城市成都实践》《公园城市发展报告(2020)——发展新范式》等理论成果,初步形成公园城市理论构架;构建公园城市“两山”发展指数评价体系,科学编制30余项公园城市规划技术规范,深入实施20项公园城市规划建设策略,初步形成公园城市规划技术标准体系;公园城市建设条例通过市人大二审,天府绿道保护条例、锦城公园保护条例完成草案初稿,初步形成公园城市法规保障体系。

02

公园城市生态本底不断夯实

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2020年,森林面积由46.41万公顷增加到57.62万公顷,净增11.21万公顷,森林蓄积由3224万立方米增加到3677万立方米,净增45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38.3%提高到40.2%,提高1.9个百分点;创建省级森林康养基地33个、省级森林康养人家10个、省级森林人家11个、市级森(竹)林人家110个,林业总产值达970亿元,较2016年增长328亿元;深入实施“全域增绿”专项行动,启动增绿项目8263个,新增绿地面积3885万平方米,绿地率达38.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平方米,分别较2016年增长1.52%、3.61%、6.91%;市域范围记录高等植物3390种,占全国种数的十分之一,陆生野生动物600余种,是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

03

公园城市大美形态初现雏形

坚持以大尺度生态廊道区隔城市组群,以高标准生态绿道串联城市社区,规划建设1.69万公里天府绿道体系,聚力打造133平方公里的城市环形公园——锦城公园和34平方公里的城市带状公园——锦江公园。截至2020年10月底,累计建成各级绿道4238公里、“上班的路(回家的路)”社区绿道740条。统筹推进首批76个公园城市示范片区建设,完成投资300亿元,加速营造6大公园场景。实施“增花添彩”专项行动,完成增花添彩重点项目430余个,提升道路街道600余条,中心城区立体绿化面积达到250万平方米,累计建成城市公园52个,创建省级重点公园7个,打造公园式小区217个,公园式街区135个,公园绿地(小游园、微绿地)250余个,新农村绿色家园127个,城园相融的城市形态初步显现。

04

公园城市价值转化不断创新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商业化逻辑,积极探索以城市品质价值提升平衡建设投入的建设模式和以消费场景营造平衡管护费用的发展模式,创新生态资源市场化运营,全面完成“第二批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市”和“全国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各项改革试验任务,形成了一批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深化林改“成都模式”。探索以设施租赁、联合运营、资源参股等多种方式实施全球招引,梳理项目招引机会清单2500余项,天府绿道社会投资占比达70%以上;“百个公园”示范工程吸引社会资本170亿元,占比56%。深化场景营城策略,创新“绿道+”“公园+”“林盘+”“森林+”模式,举办“生态康养·天府森活”“天府绿道·蓉绘未来”“花开蓉城·苗绘未来”系列公园城市新场景新业态推介会,释放天府绿道、生态产业投资需求700亿元。打造江滩公园、新桥社区等场景品牌120余个,五岔子大桥、城市之眼等网红打卡点位380余个,依托绿色开敞空间常态举办“公园城市荟·花重锦官城”公园绿道活动4000余场,吸引1000余万市民走进公园、绿道、森林,畅享绿色福祉。


第三部分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方向

↓↓↓

2017年获批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加入“中国达峰先锋城市联盟”后,成都实施构建绿色低碳制度、产业、城市、能源、碳汇体系和提升碳发展基础能力的“六体系一能力”。五年来,市委市政府坚定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城市生态价值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优势迅速集聚。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持续推进,公园城市的大美形态加速呈现,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加快形成。未来五年,成都目标成为碳达峰先锋城市、迈向碳中和,需要深入贯彻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全面提升公园城市示范区品质,广泛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切实保有生态环境质量。

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

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创造幸福美好生活,就是要把践行新发展理念作为最持久的战略优势,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安全六大理念推动成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01

建设以创新为新动能的公园城市

努力搭建创业就业的圆梦舞台

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幸福美好生活注入强大动力活力。2021年,《中共成都市委关于高质量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高水平创造新时代幸福美好生活的决定》提出,要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公园城市发展的动力源泉,为市场主体和广大市民创新创造、创业就业提供更高的平台、更多的机会、更好的场景、更优的生态,为幸福美好生活注入强大动力活力。“创新”成为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关键词之一。2021年,数控装备工业智能制造川渝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在成都成立;全国首个生物治疗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蓉启用。一个个重大项目推进的背后,是成都创新策源能力的增强与新旧动能转换的提速。

未来五年,成都科学城将围绕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科学高地、西部(成都)科学城的创新策源地、综合性中心主阵地和国家实验室、天府实验室的承载地,积极争取国家实验室落地,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引进和建设国家级科研院所和科研机构。充分发挥科教资源富集优势,加快西部科学城双流分区“一核两区两走廊”规划建设,助力成都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一批创新策源地和成果转化平台,积极探索“碳减排、碳捕捉、碳利用、碳中和”路径,规划建设具有国内领先技术优势的成都“氢谷”。

02

加快重构都市空间的公园城市建设

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全面构建与世界城市空间形态、超大城市人口和经济规模能级相匹配的未来城市空间治理体系,为幸福美好生活提供永续承载空间。2021年,成都首个TOD主题商业街“世纪城·上闲里”正式开街,不仅为更多乘客带来便捷与美好的体验,更吹响了成都轨道营城、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号角。

未来五年,成都将构建互利共生、一体共兴的都市空间格局,高标准开展城市设计,规范空间开发秩序,推动形成畅通高效的交通网络、绿色宜居的生活环境、集约有序的城市空间。在“双碳”目标的背景下,构建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完善公共交通线网,助力打造出行便利、快慢相宜的公交体系。坚定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落实中优战略,继续打造高能级高品质生活城区,推动天府文化公园、文殊坊二期、峨影厂3个片区的综合开发,并加快推进骡马市TOD建设,打造一环路市井生活圈。

03

建设以绿色为新形态的公园城市

努力构建近悦远来的宜居环境

绿色是彰显公园城市魅力的厚重底色。以绿色理念营造公园城市的生态系统多样性,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幸福美好生活营建美丽宜居环境,让绿色生态成为城市最优质的资产和最普惠的民生,擦亮“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名片。

“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如今的成都,生物多样性的繁荣让蓉城市民见证了城市的变化。早晨的第一缕阳光洒落在青龙湖上,湖面波光粼粼,鸟儿站在涟漪边缘,静静地觅食。青龙湖已成为迁徙鸟儿们在南方的“新家”,家族成员里不乏白尾海雕、青头潜鸭等珍稀濒危鸟类。“环境好了,连鸟儿都更亲近人类了。”像这般的公园城市场景已被市民津津乐道。未来,成都将让更多市民群众享受到绿色福利,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惠泽蓉城!

筑牢青山绿道生态本底、青山绿道蓝网是实现“城市中建公园”向“公园中建城市”转变的空间承载,也是构建星罗棋布、产城一体、城园相融全域公园体系的重要支撑。下一步,将以绿道为轴串联城乡社区、贯通公园林盘,2021年底前绿道里程突破5000公里。在推动生态价值转化方面,将以6大公园城市场景为载体创新生态价值实现模式,在绿色空间中新植入农商文旅体设施500个,打造生活消费场景1000处。四川天府新区落地碳中和实验室,将通过打造开放性平台,吸引全球高端环保产业研发团队、高端项目到实验室,就碳中和、碳达峰进行前沿科学研究。

04

建设以开放为新引擎的公园城市

努力展现交汇融通的国际风范

推动供需高水平动态平衡,促进物质产品增加、社会财富积聚、文化认同提高,为幸福美好生活丰富多元优质供给。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度推进,成都在国家开放全局中的门户地位和枢纽功能得到强化——天府国际机场开航投运,成都成为继北京、上海后,内地第三座同时运营双国际枢纽机场的城市;最新外贸数据显示,成都上半年实现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679.5亿元,同比增长14.9%。未来五年,成都坚持把开放作为支撑公园城市未来的最大变量,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满足更多层次、多元化的市民生活需要,为幸福美好生活提供丰富多元优质供给服务。加快助推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建设,积极推动国际航空、铁路通道网络全球布局,促成更多国家入驻成都国际铁路港亚蓉欧国家(商品)馆,更多外国商贸机构、国际友城代表处等入驻中国—欧洲中心。结合天府国际机场的正式投运,加快拓展亚蓉欧航空快线网络,持续提升以成都为节点辐射泛欧泛亚航线的通达广度和运行频次。满足多元需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围绕提高消费市场对外开放度、国际新消费引领度和“买全球卖全球”配置力,培育与国际接轨的高端商品消费链和商业集群,并开展社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示范。

05

建设以共享为新局面的公园城市

努力书写共同富裕的发展新篇

坚持把共享作为体现公园城市价值的最高追求,自觉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为幸福美好生活增强可感及可体验。倡导各区(市)县、各街道依托辖区资源示范,开展儿童友好幸福场景建设工作,预计将在2021年底建成200余个儿童友好幸福场景。在风景秀丽的绿道上奔跑,在公园里感受大自然,在“家门口”阅读、学习,越来越多的儿童友好幸福场景在成都呈现。

聚焦全龄市民多元化需求,健全未成年人关爱体系,创建未成年人保护试点城市,发展普惠优质养老机构,实现全市所有街道社区养老综合体系全覆盖,并支持以家庭病床的方式将养老护理服务延伸至居民家庭。同时,还要建设全面覆盖镇(街道)和村(社区)的社工服务站(室),向群众提供更加精细化、专业化的民生保障服务,分层分类、精准救助各类困难群体。建设高品质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完善群众身边的健身基础设施,打造休闲运动新场景,并更多地从智能制造、科技赋能角度,推动体育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基础设施补短板工程,不断丰富全龄健康运动空间、人文社交空间、休闲游憩空间,加大公共空间营造。

06

建设以安全为新特质的公园城市

努力构筑智慧韧性有序的平安家园

安全是筑牢公园城市保障的重要基石。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发展与治理良性互动、秩序与活力融合共生,为幸福美好生活构建现代治理范式,让城市会思考、治理更高效、市民更安心。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幸福美好生活构建现代治理范式。打造“空天地、一体化”智能体系,推进各类智能感知设备在市政设施、交通运输、生态环境、地质灾害、气象监测等方面的部署,持续夯实城市智能基础设施;推进“一屏观、一网管”指挥调度,强化“城市大脑”中枢作用。当前,成都正充分运用数字化、智慧化治理手段,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社会治理新路子。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是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抓实抓细城市精细化管理,统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城市运行管理数据资源综合运用,构筑城市运行“中枢”。同时,创新“一核三治,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新型治理机制,纵深推进社区发展治理和社会综合治理双线融合,构筑智慧韧性有序的平安家园。推进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把城市看作有机的生命体,持续提升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水平,支持城市高质量发展和精细化管理,推动建设宜居、绿色、智慧、人文的城市。

加速呈现公园城市大美形态

“十三五”时期,成都在副省级城市中率先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保护修复川西林盘204个,建成天府绿道4408公里。优良水体率达95.4%、提高24.9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达40.2%。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实现“5连降”,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提升至61.5%;荣获首批全球绿色低碳领域先锋城市蓝天奖。

未来五年,成都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构建全域公园体系,塑造山水呼应、绿道蓝网、城园相融的城市形态,擦亮“雪山下的公园城市”金字招牌,让市民在大都市也能望见雪山、漫步绿道、亲近自然。2021年将建成中和、大弯、禾丰、赵镇、竹篙等5座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站,新增日收运能力2600吨。到“十四五”期末,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0%以上,建设“东部森林”40万亩,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8%,新增立体绿化面积100万平方米。

01

治理环境污染

还天府蓝天、绿水、净土

2021年,PM2.5年平均浓度不高于39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8%。到2025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0%以上,PM2.5年平均浓度小于38微克/立方米,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2021年,建设“天府蓝网”100公里示范项目,完成中心城区市政排水管网重大病害治理500公里,三大流域市控及以上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0%以上。到2025年,打造1000公里“天府蓝网”,重点湖泊水质优良率达到100%,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8%,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达到93%,消除黑臭水体。

2021年,计划建成高标准农田28.8万亩,实现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98%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90%以上,生活垃圾、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到2025年,危险废物安全处置和综合利用率达到100%,城镇和农村集中居住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4%,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2%。

02

养护青山、绿道

创生态优美的公园城市形态

实施生态惠民示范工程。建成“百个公园”示范工程30个、公园城市示范片区23个,开展“五绿润城”城市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实施“两拆一增”点位1000个以上,打造“金角银边”街区公园。推进龙泉山生态提升、龙门山生态修复和大熊猫栖息地生态廊道建设,完成成都大熊猫基地改扩建工程,打好长江“十年禁渔”攻坚战,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构建“轨道+公交+慢行”绿色交通体系,推动市域铁路公交化运营,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达558公里、跃居全国第4位。启动建设14个TOD示范项目。

2021年,计划天府绿道建设突破5000公里,贯通环线100公里一级绿道,完成6条重点滨水慢行街打造,新增绿地1800公顷,完成立体绿化20万平方米。完成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增绿增景1.5万亩,建成水美乡村50个。到2025年,龙门山修复大熊猫栖息地30万亩,龙泉山增绿增景25万亩,建设“东部森林”4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1%。建成天府绿道超过10000公里,新增立体绿化面积100万平方米。

03

利用生态空间

建便捷舒适、绿色低碳生活圈

“十三五”时期,通过天府绿道脉络串联文化设施684个、旅游设施621个、体育设施1563个、科技展示及科普教育应用设施104个;沿线建成如温江依田桃源、双流空港体育公园等彰显生活休闲、体育运动等各类特色场景120余个,建成五岔子大桥、城市之眼等城市美学网红打卡点位260余个,引入锦书来、蜻居等各类生活消费品牌100余个,建设“小农夫”体验活动中心、华侨城农博园等科普教育场景50个。

2021年,计划打造“回家的路”1000条,开展绿道公园活动1000场。创建公园城市示范街区35个、锦江公园子街巷72条,公园社区50个,特色街区片区21个。到2025年,打造公园小区1000个,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花卉彩叶植物覆盖率达到30%。

04

聚焦赛事营城

展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亮点

举办重大活动。汇聚全球智慧,广邀国内外知名专家智库,拟结合世界城市日举办第三届公园城市论坛,全力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持续推进2024年世界园艺博览会(B类)筹办工作。

深化共建共享。举办第二届国际大学生花园建造节、2021年天府春花节、天府芙蓉花节,开展“最美小区”“最美阳台”等群众性评选活动,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公园城市建设的浓厚氛围。

扮靓城市景观。以大运会氛围营造为重点,结合建党100周年,统筹实施城市重要节点、出入通道、大运会场馆周边花卉氛围营造、主题植物雕塑设置,推进一二三环公共建筑屋顶、墙面立体绿化建设。2021年,启动建设“金角银边”示范场景50个,大运会前完成200个,新增绿地1800公顷,打造公园城市示范街区35个,创建公园社区50个,完成立体绿化20万平方米。

加快形成低碳生活方式

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的生活,同时也是一种低成本、低代价的生活方式。倡导全民形成、适应低碳生活方式,为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双碳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

01

聚焦凝聚低碳生活共识

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鼓励低碳出行,普及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实施成都节水行动;增强绿色供给,开展绿色回收,推进再生资源“互联网+回收”新模式和智能终端设施融合互补,特别是党政机关要带头推广电子化、无纸化办公和绿色采购,企业、学校等单位要积极开展低碳生活创建活动。要深化拓展绿色低碳国际合作,主动把握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新趋势,利用当前时间节点和窗口期,主动对接国际组织机构,积极引进国际低碳技术、专家人才,积极向生态环境部申请争取筹办和主动申办国际峰会,特别是国际气候大会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会。要广泛开展绿色低碳宣教,依托环保志愿服务体系和“碳惠天府”公益性平台,结合节能环境日和低碳日等活动,创新开展环保公益行动,普及绿色低碳理念,形成自觉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的城市氛围。

02

积极推行生活垃圾分类

在全国率先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全面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探索建设“无废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核心是通过回收有用物质,减少生活垃圾的处置量,同时提高可回收物质的纯度,增加其资源化利用价值,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019年以来,成都市坚持以街道为单位的工作模式,重点围绕垃圾分类法规、政策、工作、标准、设施五大体系建设,着力完善成都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全市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90%以上,基本实现全覆盖;共建成9座环保发电厂,日处理生活垃圾达1.8万吨,基本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共建成厨余垃圾处理设施4座,就地处理设施34个,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以上。2021年3月1日,《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制定了垃圾分类投放指南,将生活垃圾分为四类,即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市民准确识别以上四类垃圾,是有效落实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政策的基础。市民参考指南,按规定进行投放,积极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做生活垃圾分类的实践者、宣传者、监督者。

03

坚持分类施策

实施塑料污染防治“十大行动”

针对塑料制品种类较多的实际情况,坚持分类施策,对不同类别塑料制品提出相应管理要求和政策措施;充分考虑各区域、各领域特点,分阶段确定实施路径,稳妥有序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坚持科技支撑,循环利用。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以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为导向,研发推广绿色环保、经济适用的塑料制品及替代产品,培育形成塑料减量、回收规范和循环利用的新模式。坚持多元共治、全民参与,强化政府监管职能,明确企业主体责任,发挥行业组织引领作用,加强政策宣传,凝聚社会共识,形成政府、企业、行业组织、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多元治理体系。

2022年,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费量明显减少,替代产品得到有力推广,塑料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比例大幅提升;到2025年,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回收等环节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多元治理体系基本形成,替代产品研发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塑料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未来五年,成都市将持续开展塑料污染治理“十大行动”,对部分塑料制品实施禁产、禁售。行动中明确,2020年底,禁止生产和销售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签;禁止生产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目标到2022年底,禁止销售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并明确规定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餐具、宾馆和酒店一次性塑料用品和快递塑料包装等塑料制品的使用规范情况并确定减少目标。

实施塑料替代产品应用推广行动,明确了加强重点场所、重点领域塑料替代产品推广、探索建立应用推广模式和推动快递行业绿色包装等三项举措。在实施塑料污染治理科技支撑行动中,成都市将强化塑料领域科技研发,支持可降解塑料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提高可降解塑料制品生产能力。完善塑料污染治理标准体系和加强绿色产品技术推广。

此外,成都将持续实施塑料垃圾专项清理行动、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行动、塑料污染监管执法行动、塑料污染治理政策制度保障行动、塑料污染治理宣传引导和示范引领行动、塑料污染治理组织机制强化行动等。

04

利用生态价值转化

营造绿色低碳生活场景

成都市日益彰显公园城市绿色生态价值,争取西部环境资源交易所落户,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加快充电桩建设,着力推进天府绿道、天府蓝网等生态价值转化示范。高标准举办第三届公园城市论坛。

加速营造山水生态、天府人文等6大公园场景,使得公园、绿道逐渐成为市民新消费、新体验、新生活的重要载体,宜居品质和城市价值得到大幅提升。依托公园城市建设,将多元化服务业植入绿道、公园场景营造中,为市民提供新发展理念下低碳便捷的生活服务。通过生态体验项目、幼儿园园区选址、体育设施布置将不同年龄段人群的生活场景融为一体,提供集娱乐休闲、养老服务、育儿服务、生态体验为一体的生活新体系场景。通过引导市民改变生活方式,建构普惠多元的绿色生活新体系。

切实解决市民关心的生态环境问题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是规律,谁也无法抗拒。在人类发展史上特别是工业化进程中,曾发生过大量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事件,酿成了惨痛教训。我们的先人们早就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这些质朴睿智的自然观,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在对待自然问题上,恩格斯也曾深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切实保有良好生态环境,是奠定绿色循环发展的基石。成都市将展开环境保护和突出环境问题专项治理“六大行动”。

01

实施挥发性有机物污染专项治理行动

落实企业责任,开展新一轮工业企业“散乱污”清理整治及“回头看”行动,全面推动企业绿色化发展绩效考核机制。加强园区治理,对重点园区编制实施“一园一策”,推动建设挥发性有机物“绿岛”项目。强化加油站监管,年汽油销售量5000吨以上的加油站于2021年底前全部完成油气处理装置(三次回收)安装。强化汽修企业监管,全市1526家钣喷汽修企业2021年底前全部完成综合提升治理。强化城市园林和农业面源监管,减少含挥发性有机物农药使用,严禁预警期间开展农药喷洒作业。

02

实施噪声油烟污染专项治理行动

制定行业管理办法,引导社会公众参与治理。优化项目布局,新(改、扩)建项目必须严格落实声环境功能分区和噪声控制距离要求。开展交通噪声重点治理专题研究,评估现有降噪防治工程措施效果,制定针对性解决方案。强化餐饮油烟监管,系统开展餐饮门店“气改电”,推进重点区域大中型餐饮企业高效油烟净化设施升级改造。强化部门协同共治,完善社会生活噪声管理制度,加强重点领域、重点时段、重点投诉区域管控,完善夜间施工噪声管理办法,集中开展专项整治。

03

实施清洁能源替代专项治理行动

统筹做好化石能源“减法”和可再生能源“加法”,按照“清洁电力+天然气——清洁电力+氢”的能源进程,加快完成燃煤工业窑炉清洁能源替代,有序推进在用燃气锅炉、工业窑炉“气改电”。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支持货运公转铁,积极争取清洁能源政策,发展绿色产业,生产绿色产品。加大绿色电网建设,推动传统产业低碳转型,促进更多优势企业纳入全绿电交易。

04

实施工地现场管理专项治理行动

严格落实扬尘管控标准,充分运用智慧工地高清视频,加大建设工地文明施工线上线下巡查力度,对违规行为严格信用管理,倒逼企业落实扬尘管控主体责任。进一步细化扬尘污染防治标准,制定作业细则,指导企业和监管人员实施精细化管理,在确保扬尘污染防治管控有效的同时,避免过度管控影响工程项目正常施工。强化工地监管,政府投资项目全部使用水性建筑涂料、高分子防水材料,夏季建筑喷涂工序实行错峰施工。

05

实施农村和城乡结合部脏乱差专项治理行动

对城中村和闲置用地进行全面清理,实行绿化全覆盖。要继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升设施运行管理专业水平,确保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稳定达标运行。城乡结合部要坚持疏堵结合,在满足基层群众生活便利需要的基础上规范市容秩序,整治废品收购站等乱象。要片区化、一体化提升城乡结合部整体品质,推进城乡结合部城区道路“白加黑”,实施背街小巷环境整治。

06

实施移动污染源专项治理行动

组织对全市机动车辆进行全面清理登记,对不符合排放标准的要实行限行。要制定销售使用清洁能源汽车激励机制,加大新能源运输企业和个人的补贴力度,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倡导市民绿色出行,鼓励乘坐公共交通、选择骑行步行的出行方式。要加强运输物流行业运用清洁能源工具的激励机制,有效扭转粗放局面。


第四部分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实现路径

↓↓↓

“十三五”时期,成都以年均7.1%的增速做大经济规模,以年均超过40万人的流入量集聚人口,以举办世警会、成功申办2021年世界大运会等重要赛事赢得了更大的国际影响力,体现了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的担当、锚定世界城市的决心和底气。当前,成都面临着多重叠加的战略机遇:一是“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国家战略交汇实施,推动成都由内陆腹地转变为开放前沿;二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家战略密集部署,推动成都由国家中心城市向现代化国际都市稳步迈进;三是党中央赋予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重大使命,推动成都率先探索中国特色、时代特质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这些都为成都从大城市向大都市转变开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注入了更为强劲的动能。

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决策部署,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契合时代、顺乎民心,是成都率先实现碳达峰、走向碳中和、增强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抓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努力打造“双碳”先导示范区,以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为全省、全国大局贡献力量。一是要牢固树立绿色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大宣传教育引导力度,积极倡导简约适度、集约节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率先启动碳排放评估测算,努力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参与的减排降碳良好氛围,凝聚起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强大合力。二是要大力推广绿色能源。强化统筹规划,综合利用关、停、限、降等手段,进一步减少煤炭和燃油消费总量,增加外购能源、绿色能源和新能源比例,加强能源综合管理、智慧管理,着力做好固碳文章,推动能源结构调整,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三是要积极发展绿色产业。大力发展锂能、风能,推进氢能、冷能高效利用,加快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强化绿色技术支撑,努力创建低碳循环发展示范区,助推新区绿色低碳产业引领全国。四是要全力建设绿色城市。鼓励和支持绿色建筑技术研发、示范与推广。

作为公园城市理念的首提地,成都近年来坚持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引领,积极探索特大城市绿色发展新路径,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发展质效稳步提升,环境产业加快壮大,绿色福祉更加普惠,正迈入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导向,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责任在肩,时不我待,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遵循规律、真抓实干,加快建设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足幸福、国际形象十足魅力的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成都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构建幸福和美、低碳绿色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蓉城市民人人都拥有尽展其才、梦想成真的发展机会;人人都享有生态绿色、文明和谐的宜居环境;人人都享有幸福和美、安全稳定的美好生活;人人都拥有参与治理、共建共享的归属认同。锚定公园城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方向,我们共话共建公园城市,描绘幸福美好生活的路径与蓝图。

编辑:成都市侨联)